您的位置:首页 >栏目首页 > 证券 >

羊皮筏子今夏“一座难求”背后的故事

新甘肃·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宇晨 实习生 石平霞

这个夏天,兰州旅游火爆。

来到兰州,“打卡”省博物馆,去吃一碗地道的牛肉面,去三台阁夜观西北“曼哈顿”……已经成为众多外地游客的“必修之旅”。


【资料图】

来到这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,百年中山桥安静卧于母亲河畔,桥下随波漂流的,还有拥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交通工具——羊皮筏子。

【漂】——一条羊皮筏子

黄河,河面宽阔,水流湍急。

羊皮筏子,曾经是沿河两岸居民出行倚靠的交通工具。

“漂”——说起羊皮筏子,兰州人不用“浮”之类的词,根据筏子客们的说法,和牛肉面不能叫“牛肉拉面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如果立于河畔观察,尽管河水激荡两岸,当一条羊皮筏子顺流而过,脑海中很难不想起一句诗:皆若空游无所依。

一条羊皮筏子入水,需要13个羊皮胎组成。“十三太保保平安”这句话,是黄河上筏子客给每一位存在疑惑的游客吃下的“定心丸”。

羊皮筏子的制作技艺很难——从羊颈部开口,将整张皮褪下来,不能划破一点地方。之后,便是尤为关键的加热羊皮、拔羊毛。恒定的温度下,通过加热羊皮,然后拔下羊毛,直至臭味“弥漫而出”。因此,还愿意坚守这门手艺的年轻人愈来愈少。

初步工作完成后,通过外部、内部两次扎住头尾、肚脐、四肢,然后用嘴给羊皮里吹气使皮囊膨胀,这样既保证了湿度,又确保了吹好的皮囊圆圆鼓鼓。“食盐半斤+清水少许浸泡+半斤胡麻油”当完成这一步后,就是将皮的颈部、四肢用力扎紧,晒于烈日之下等到皮囊一般呈红褐色时,羊皮筏子也便制作而成。

得益于体积小而轻,吃水浅,加之所有的部件都能拆开,而且重量很轻,便于携带,羊皮筏子成为黄河航行的重要力量。

【守】——手中50余年的羊皮胎

“外地人对于羊皮筏子的信任:10000%;本地人的信任:0.00001%。”这是网络上对于羊皮筏子的调侃。

河面平静时,羊皮筏子缓缓而行;波涛汹涌时,羊皮筏子破浪而来。

“叶子麻!”这是岸边的兰州人对于敢于搭乘羊皮筏子游客最真挚的评价。

张德宝老人

谈起羊皮筏子,72岁的张德宝有着说不完的话。张德宝是羊皮筏子非遗文化传承人,他出生于兰州市金城关,从小在黄河边长大。15岁时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划板子,做起了筏子客。如今,50多年的光阴流去,张德宝也成为了给徒弟们传授技艺的老师傅,把自己的一生所爱,寄托在了这条羊皮筏子上。

羊皮筏子漂流

张德宝告诉记者,过去,羊皮筏子是黄河上重要的交通工具,货物、材料、煤块都会通过运载的方式运往对面,相较于如今13个羊皮胎组成的小筏子,数十个羊皮筏子拼接在一起,运输货物的画面十分震撼。抗战时期,兰州筏工们从广元到重庆运送汽油,更是创造了“羊皮筏子赛军舰”的传奇故事。

“现在作为黄河岸边文旅游玩项目的羊皮筏子,虽然没有了过去的阵仗;但是一条筏子足够承载千余斤的重量,按照6个人一条筏子的标准来看,依旧安全可靠。”张德宝说。

今年暑期,兰州市迎来大批量游客,黄河母亲码头从每天早晨8点30分开始,就陆续迎来了游客登船游玩,每天可接纳游客360人左右。

“人多!忙不过来!但是心里乐呵。”今年夏天,黄河边游人如织,乘坐羊皮筏子的乘客更是从黄河母亲码头一直排到了步栈道旁,看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,张德宝看在眼里,乐在心里。

【望】——传承的火炬要交到儿孙手里

“今年夏天一‘座’难求的羊皮筏子,多年前可以说岌岌可危。”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原本黄河上的重要交通工具羊皮筏子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。同时,因为需求量小、夏季降水频发等因素,羊皮筏子一度面临着无人问津的情形,对于守着这门手艺50余年的张德宝来说,无异于是一场煎熬。

“年轻人熬不住,传承人越来越少,羊皮筏子处于濒危的境地。”想起之前那些年的艰苦岁月,张德宝有了片刻的沉默。

指导徒弟

转机发生在2006年。那一年,“兰州羊皮筏子”作为重点保护对象,被纳入首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后来,随着旅游业的兴起,羊皮筏子漂流作为一种独具兰州特色旅游项目,逐渐重回到了大众的视野之中。

“熬过去就是好的。‘非遗的帐篷’不好支,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,共同去传承这项古老的文化技艺。”张德宝一边指导徒弟给羊皮筏子吹气,一边告诉记者。

如今,年过七旬的张德宝很少亲自下水握“划板子”,但在河岸旁,他的身影依旧选择坚守在这里,看着一条条羊皮筏子顺水而下,漂向远方……

(本文部分图片由兰州市七里河区文化馆提供)

(新甘肃)

关键词:
最新动态
相关文章
羊皮筏子今夏“一座难求”背后的故事
证监会:支持香港市场发展,统筹提升A股...
武汉7号线北延长线最新消息(通车时间+站...
国林科技:公司晶体乙醛酸造粒产品目前...
黄山旅游:上半年进山人数同比上升527%...
2023年8月28日硫酸铝价格最新行情预测